每经记者毕媛媛
随着《流浪地球》和《三体》等作品在国内市场的火爆,中国科幻电影近年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。
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分享了一组数据:从2009年到2018年,中美两国科幻电影产量存在显著差距。中国在此期间制作的科幻电影数量只有5部左右,而美国则每年产出近20部科幻电影。值得欣慰的是,中国科幻电影正在逐步“走出去”,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力。
随着AIGC技术的日益成熟,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重塑电影行业。科幻电影和科幻故事作为展现未来科技和人类想象力的窗口,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工智能的独特角度。
在金爵电影论坛的科幻电影主题论坛上,多位业界嘉宾围绕“人工智能+电影,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”展开了深入探讨。动画导演、机甲设计师、视觉创造师河森正治,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、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、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红卫,导演、编剧、监制黄建新,科幻作家、高级工程师、中国科普作协名誉理事王晋康,导演、编剧董润年,以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、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等人共同展望了未来“人工智能+电影”的机遇与挑战。
图片来源:组委会供图
AI在模仿人类对话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能力
三十年前,在《超时空要塞Plus》的创作中,河森正治就前瞻性地塑造了一个人工智能偶像的形象。当时,制作团队对此持怀疑态度,认为这样的角色难以赢得观众的喜爱。
时间证明了河森正治的远见。如今,AI偶像已经普及,从最初的可观赏之物进化为可实际使用的存在。河森正治表示,AI在模仿人类对话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能力,且相关技术日益精进。但关于AI是否真正拥有类似人类的情感,这一议题仍悬而未决。
河森正治强调:“在探索AI的潜力时,我们不仅要关注它能做什么,更要思考它无法达成的领域。如果只聚焦于AI的能力,我们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困境,而无法探索其带来的新颖、有趣的可能性。”
王红卫也持有类似的观点。他认为,年轻的创作者们已经不再将AI视为简单的工具,而是将其视为创造新形象的媒介。随着科幻与现实的距离不断缩短,AI作为题材对科幻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王红卫也强调,我们不能仅仅将AI与科幻电影创作相联系,而应更广泛地思考AI所带来的变革,无论是作为工具还是作为对象。
黄建新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AI对电影行业的影响。他认为,AI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好奇点,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。这种好奇心驱使我们不断地了解AI、使用AI,并与之建立深厚的联系。因此,对于电影行业而言,AI可以称为忠实的朋友和合作伙伴。
科幻电影技术的更迭需要整个视觉体系的支持
王晋康分享了他的观察与见解。他提到,刘慈欣曾在某次活动中幽默地表示:“我们这一代科幻作家比较幸运,因为我们没有依赖AI进行创作。而在我们之后的作家,无论他们是否真正使用AI,外界都会怀疑他们可能借助了AI的力量。”
尽管这句话可能只是刘慈欣的一句玩笑,但不可否认的是,许多人已经开始相信AI在创作领域的潜力,甚至预测有朝一日AI的创作能力会超越人类。王晋康本人在今年的新作中,就塑造了一个先知型的AI作为主角。他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团队紧密合作,后者尝试以AI为第一人称视角完成小说的某个部分。这也引发了王晋康的深思:如果以AI的名义发表作品,未来的版权归属将如何界定?
王晋康坚信,随着时间的推移,AI代替人类并在创作上超越人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。AI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的智慧,能够通过互联网将智能单元紧密结合。然而,AI缺乏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鲜活个人经历,这使得它在创作时难以产生有质感、鲜活的内容。
最初,AI的优势在于能够创造出超出人类想象的东西。董润年发现,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见。“现在的AI更像是一个拥有极丰富知识、逻辑严密,但仅具备人类平均智商和创造力的存在。”
谈及科幻与电影的未来发展,霍廷霄认为,科幻电影需要基于幻想,但技术的迭代更新同样需要整个视觉体系的支持。他强调,要讲好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渊源的故事,需要一代代人的更新与创新,包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。
7月储能系统EPC中标均价1.56元/Wh。另据安信证券相关报告显示,EPC 中标价格股票配资风险零风险,2023 年 7 月,2h 储能项目EPC 平均区间为 1.189-1.959 元/Wh,加权平均价格为 1.604 元/wh,环比+1.6%。4 小时储能 EPC 报价区间为 1.903 元/Wh,环比+41.62%。